第十七章、大號和乳名
關燈
小
中
大
小兒滿月之際,裴該在長安城內大宴賓客,並且給兒子取名。
那麽該起啥名字才好呢?裴該這個頭大啊,想了半天——後世姓裴的誰最有名?自然是《隋唐演義》中排名第三的大錘將裴元慶了。不過這人本屬藝術虛構,況且這年月士人還習慣單名,雙名者寥寥無幾,則叫裴元、裴慶,貌似都不大好聽。
不過裴元慶也是有原型的,那便是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的長子裴行儼,曾隨父投奔瓦崗,受封上柱國、絳郡公,後歸王世充,旋因謀反,父子皆為王世充所殺……
這麽一想,很不吉利啊!
再想一想,好在裴仁基還有個次子,也就是裴行儼的兄弟,乃是初唐名將裴行儉,倒算是安安穩穩病死於床簀的。
裴行儉字守約,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,並得名將蘇定方授予用兵之術——其實裴家數世將門,根本不用人教——後被任命為西州都督府長史、安西都護等職,守護西域,多次擊退突厥和吐蕃的侵擾,並最終盡平東突厥殘部。裴行儉允文允武,官至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,封聞喜公……這位事跡就要光彩多了,下場也很不錯嘛。
裴該想來想去,那就他吧,決定給兒子起名為儉——裴儉,希望人如其名,他將來不會變成奢靡腐化的豪門公子吧。
定名之時,喜宴還沒有開,便先通告家中眾人。裴服對此表示異議,對裴該說:“按照慣例,小兒周歲始取大名,冠禮乃定表字。則如今公子尚未滿月,便定大名,既不合於時俗,又恐……對流年不利啊。主公三思。”
裴該腦子裏本來並沒有這根弦兒——後世哪有小孩兒要到周歲才起大名的呢?戶口可該怎麽上啊?於是便問:“有名方便稱呼,若整年無名,豈不麻煩麽?”
裴服拱手道:“可先起一乳名。且按家鄉習俗,小兒多起惡名——自然也有例外——則諸神不擾,群鬼不理,可得安泰。”
給小孩子起個什麽阿貓阿狗的賤名,據說比較好養活,這種習俗倒是一直流傳到了裴該的前世,他也曾經聽說過。因而便問裴服:“我亦有乳名乎?”我知道曹操有乳名,叫“阿瞞”,還知道顧愷之小名“虎頭”、陶淵明小名“溪狗”、王安石小名“獾郎”……除了顧虎頭外,就全都是惡名、賤名。那麽我有小名嗎?沒印象了呀……
裴服笑道:“主公自有乳名,然年深日久,無人呼喚,想是忘卻了。”他是曾經跟隨過裴頠的老家人,比裴該年長將近十五歲,也就是說,裴該還在繈褓之中,被人呼喚小名的時候,裴服已近成年,對此自然還有記憶。
當即提醒道:“主公的乳名,喚作‘阿餘’。”
裴該皺皺眉頭,竭力搜索這一世殘碎的記憶,貌似有些印象。隨口又問:“先兄乳名又喚什麽?”
裴服回答道:“是‘慶郎’。”
裴該聽了,不禁郁悶:“他生便可慶,我生便多餘——同為先父血胤,待遇何其不公啊!”
裴服笑道:“先公在時,每讚尊兄耿介誠實,聰穎好學,認為必成大器。至於主公……”話說到一半兒,趕緊就給咽了。
裴該說你講實話,不必隱晦,老爹還活著的時候,究竟是怎麽評價我的哪?
裴服便道:“先公遇害時,主公不過十歲,孩童心性,如何做得了準啊?只是……先公乃謂,阿餘靦腆怯懦,難成大事,唯仰仗父兄蔭護,始可成人……”說著話連連作揖,表示歉意。
裴該不禁莞爾,心說“靦腆怯懦,難成大事”八字考語,其實也很貼切,原本的裴文約要不是膽小兒,也不致於在寧平城外見到屍山血海,當場就給活活嚇死了,遂使我趁虛而入。當下想了一想,我確實得給兒子起個小名,總不好對著個繈褓中的嬰兒也“裴儉”長“裴儉”短地叫吧。
猛然間憶起,當日嬰兒初生之時,自己曾有“保大不保小”之語,不禁脫口而出:“是兒乳名,可喚為‘保大’。”本身就是我家老大麽,叫“保大”挺合適,至於此名不惡……那顧愷之還叫“虎頭”呢,什麽賤名好養活,裴該本人肯定是不相信的。
真管自家兒子叫“溪狗”、“獾郎”?裴該還沒這麽自虐。
不過乳名只是家裏人叫,滿月宴之時,自然不便宣之於口,公示眾人。裴該也不管裴服怎麽說,直接就宣布了,我這個兒子大名為“儉”,就叫裴儉,眾人倒是也無疑義。
因為所謂“百裏不同風”,小兒周歲才起大號,這不是儒家禮法,不是朝廷法度,誰知道你們聞喜裴家是啥習慣呢?至於裴嶷等人雖然有些疑惑,但他們也不清楚主支是不是別有規矩——裴儉這名字不錯,就這麽叫好了。
這場盛宴,與會者甚眾,堂上堂下,列坐了好幾百人——其實後堂還有,多為親戚內眷,由荀灌娘負責招待。小保大由乳娘抱出來,在眾賓朋面前亮了亮相,隨即就又抱回後院去了,終究還是繈褓中的嬰兒,是否敢於面對這麽大場面,會不會嚇哭乃至受驚,真是誰都難以保證的事兒。
不過看起來保大的膽子還是不小的,乳娘原本趁著他熟睡的機會往外抱,可是才到前堂,或許人聲嘈雜之故,嬰兒瞬間就醒了,瞪倆大眼,好奇地環顧四周。眾賓趁機連聲稱讚,說此兒無畏人之意,無怯生之情,將來必成大器。
裴該心說“三歲看大,七歲看老”,就這才剛滿月的嬰兒,又能瞧得出什麽來了?不過他也知道,眾賓的稱頌,與其說是恭維,不如說是美好的願望。當下先讓乳母把兒子抱回去,然後舉起酒盞來,敬謝眾人,並且說:
“是兒佳運,不生於喪亂之際,朝不保夕,亦不生於太平之時,紈絝無憂,專撿此胡熾漸息、中國將興之歲,降臨此世。還望諸君與我戮力同心,重定天下,使是兒幼知生而不易,長成後卻能安享太平。”
眾賓都舉起酒杯來,紛紛表態,說咱們一定會善輔明公,將來也善佐公子的。
裴該又道:“今兒滿月,其後尚有百日之禮、周歲之禮,亦當請諸君前來共宴。且我欲其周歲時行‘抓周’之事,以觀其志。”
“抓周”的習俗綿延近兩千年,源頭就是這個時代,但並非中原之風,而是江南之俗。北齊顏之推在《顏氏家訓》中記載道:“江南風俗,兒生一期,為制新衣,盥浴裝飾,男則用弓、矢、紙、筆,女則用刀、尺、針、縷,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,置之兒前,觀其發意所取,以驗貪廉愚智,名之為試兒。”
裴該當然不相信擺幾件東西就真能試出周歲小兒的志向來,不過是覺得這種風俗很有趣,所以打算耍上一回,小小怡情罷了。座中倒有一半人不明白何謂“抓周”,剩下一半兒聽說過的,都當是裴公當年居於建康之時,沾染上的南俗——此事無傷大雅,想搞就搞好啦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這年月的文章、書籍,原本傳抄速度很慢,不過裴該已經用上了雕版印刷術,版式一成,無論《姓氏志》還是《百家姓》,旬月間便得千套,還通過各種渠道向外散發——比方說由行商承銷,並且不收成本。故此短短數月間,兩部書便即傳遍天下。
王敦時在南昌,覽書大怒,對心腹錢鳳說:“全是妄語,今我為國家重將,自當入前十,豈可排名如此之低?!”
但是隨即就喟嘆一聲,說:“是為茂弘(王導)所誤也。”
自裴、祖北伐以來,直到劉隗入長安為止,建康政權在後方屢屢掣肘,主持其事的雖然是庾亮,但王導作為執政者竟然不加攔阻,則分明是默許啊,裴該、祖逖又怎可能不生出芥蒂來?這回裴該編纂《姓氏志》、《百家姓》,把不少關東已然衰微的家族排名拖後,本在情理之中——王敦也不反對——但瑯琊王家不應該大幅度降級吧。
王敦如今的官爵是鎮東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、江州刺史,封漢安侯;即便王導算是司馬睿的幕賓,身上也掛著振威將軍(四品)的頭銜呢,光憑他們兩個的權威,就不可能給瑯琊王氏降那麽低啊!
所以裴該往書裏塞了不少私貨,是個人就瞧得出來,而最大的私貨麽,自然就是故意貶低瑯琊王氏了。
錢鳳勸王敦暫且息怒,然後說:“裴公此舉,非獨低王氏也,實欲弱江南之政,則刁、劉不除,終為大患!”
自從劉隗跑了一趟長安,跟裴該談判成功,得意洋洋返回江東以來,刁協、劉隗二人便深得司馬睿的寵信,王導反而因為庾亮之敗,有受牽累靠邊兒站的意思。但若僅僅如此還則罷了,終究誰都動不了王敦,瑯琊王氏二頭並重,王導小受挫折,王敦說不定還樂見其成……
關鍵刁協、劉隗的種種舉措,使得僑客大批北歸,留下來的也多受壓制——尤以瑯琊王氏為甚——這就導致江東土著蠢蠢欲動。吳士本想趁這個機會,硬擠進司馬睿幕府裏去分一杯羹的,偏偏刁、劉本身就是僑客,弱化僑姓各家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司馬睿在江東的獨裁權力,同時也不使朝廷產生疑忌,他們可沒有要分權給土著的意思。
於是以吳興沈氏為首,土著們自己不敢妄動,卻到處煽風點火,策動小規模叛亂,導致王敦、周訪、甘卓等將率兵四處征剿,應接不暇。
因此錢鳳就說了:“吳士顧、陸、賀、薛等並得顯揚,南貉見此,驕焰更熾,此分明朝廷欲弱我江東,使不為中原之患也。若不能重貴僑姓,則此禍終不得解,而若欲有所更張,必去刁、劉!”
王敦緩緩頷首,說:“世儀此言是也,我當致書茂弘,使其振作。他在內用事,我於外呼應,始可變建康之政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這兩部書通過各種途徑,最終也送到了劉粲的案頭。劉粲愛不釋手,日夕誦讀,還說:“董文博果當世大儒,考訂詳盡、脈絡清晰,且文辭雅馴……”隨即笑謂左右:“唯其排名,必為裴文約私意,不可信也。”
他伸手拍拍書本,得意洋洋,左右環顧,那意思:裴該做這書是何用意啊?你們還瞧不出來他的私心嗎?我此前猜測的沒錯吧,不必要自抉雙目了吧?
劉粲這一得意,就開始胡言亂語,說咱們也應該編同樣的一本書,梳理境內各家,定個名次出來。當然啦,我新興劉氏是國姓,當列第一;單氏是國戚,應為第二;至於呼延、賀蘭、蔔、喬等國族(或屠各或匈奴),一概都進前十!
頒令下去,卻無人肯應命動筆。關鍵是胡漢根基本弱,境內顯族不多,即便如劉粲所言,把胡姓也塞進去,估計都很難挑出五十家來。晉人作書,有百姓,近兩百家,而咱們這兒才出本兒四五十家的,這是東施效顰啊,必受世人恥笑。
除非把等而下之的寒門也一並算進去……那同樣不落好,更會讓人笑掉大牙吧。
既然如此,誰還肯擔這主筆的罵名呢?
劉粲見其事難成,時間一長,念頭倒也淡了,最終不了了之。
兩部書同時也送到了石勒的案頭——此時他已然返回襄國坐鎮,而遣石虎、孔萇、蘷安等將鎮定並州——石世龍當然是不識字的,便命參軍樊坦誦讀,自己聽得是搖頭擺腦,樂在其中。
完了就對張賓和程遐說:“裴文約終不能純以當世名爵而論高下,且所及僅僅晉地。若要我來編纂,哪有司馬家什麽事,當以裴姓為第一、劉姓第二,我做第三。”
隨即伸手一指:“張姓第四,程姓第五……”頓了一頓,又道:“或祖姓四、五也可。”
程遐心中不懌——我怎麽還排張賓後頭?順勢恭維道:“明公既有此意,遐可為公作書。”
石勒“哈哈”大笑道:“隨口說說,子遠不必當真。”笑完了轉向張賓,問道:“作書乃書生之事,而裴文約非純書生也,我料他此舉必有深意。右侯可能明悉其心啊?”
張賓點點頭,拱手道:“明公洞見萬裏。我意裴文約作此二書,其真實用意乃是……”就此條分縷析,逐款分析給石勒聽,程遐在旁邊兒插不上嘴,更感恚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那麽該起啥名字才好呢?裴該這個頭大啊,想了半天——後世姓裴的誰最有名?自然是《隋唐演義》中排名第三的大錘將裴元慶了。不過這人本屬藝術虛構,況且這年月士人還習慣單名,雙名者寥寥無幾,則叫裴元、裴慶,貌似都不大好聽。
不過裴元慶也是有原型的,那便是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的長子裴行儼,曾隨父投奔瓦崗,受封上柱國、絳郡公,後歸王世充,旋因謀反,父子皆為王世充所殺……
這麽一想,很不吉利啊!
再想一想,好在裴仁基還有個次子,也就是裴行儼的兄弟,乃是初唐名將裴行儉,倒算是安安穩穩病死於床簀的。
裴行儉字守約,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,並得名將蘇定方授予用兵之術——其實裴家數世將門,根本不用人教——後被任命為西州都督府長史、安西都護等職,守護西域,多次擊退突厥和吐蕃的侵擾,並最終盡平東突厥殘部。裴行儉允文允武,官至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,封聞喜公……這位事跡就要光彩多了,下場也很不錯嘛。
裴該想來想去,那就他吧,決定給兒子起名為儉——裴儉,希望人如其名,他將來不會變成奢靡腐化的豪門公子吧。
定名之時,喜宴還沒有開,便先通告家中眾人。裴服對此表示異議,對裴該說:“按照慣例,小兒周歲始取大名,冠禮乃定表字。則如今公子尚未滿月,便定大名,既不合於時俗,又恐……對流年不利啊。主公三思。”
裴該腦子裏本來並沒有這根弦兒——後世哪有小孩兒要到周歲才起大名的呢?戶口可該怎麽上啊?於是便問:“有名方便稱呼,若整年無名,豈不麻煩麽?”
裴服拱手道:“可先起一乳名。且按家鄉習俗,小兒多起惡名——自然也有例外——則諸神不擾,群鬼不理,可得安泰。”
給小孩子起個什麽阿貓阿狗的賤名,據說比較好養活,這種習俗倒是一直流傳到了裴該的前世,他也曾經聽說過。因而便問裴服:“我亦有乳名乎?”我知道曹操有乳名,叫“阿瞞”,還知道顧愷之小名“虎頭”、陶淵明小名“溪狗”、王安石小名“獾郎”……除了顧虎頭外,就全都是惡名、賤名。那麽我有小名嗎?沒印象了呀……
裴服笑道:“主公自有乳名,然年深日久,無人呼喚,想是忘卻了。”他是曾經跟隨過裴頠的老家人,比裴該年長將近十五歲,也就是說,裴該還在繈褓之中,被人呼喚小名的時候,裴服已近成年,對此自然還有記憶。
當即提醒道:“主公的乳名,喚作‘阿餘’。”
裴該皺皺眉頭,竭力搜索這一世殘碎的記憶,貌似有些印象。隨口又問:“先兄乳名又喚什麽?”
裴服回答道:“是‘慶郎’。”
裴該聽了,不禁郁悶:“他生便可慶,我生便多餘——同為先父血胤,待遇何其不公啊!”
裴服笑道:“先公在時,每讚尊兄耿介誠實,聰穎好學,認為必成大器。至於主公……”話說到一半兒,趕緊就給咽了。
裴該說你講實話,不必隱晦,老爹還活著的時候,究竟是怎麽評價我的哪?
裴服便道:“先公遇害時,主公不過十歲,孩童心性,如何做得了準啊?只是……先公乃謂,阿餘靦腆怯懦,難成大事,唯仰仗父兄蔭護,始可成人……”說著話連連作揖,表示歉意。
裴該不禁莞爾,心說“靦腆怯懦,難成大事”八字考語,其實也很貼切,原本的裴文約要不是膽小兒,也不致於在寧平城外見到屍山血海,當場就給活活嚇死了,遂使我趁虛而入。當下想了一想,我確實得給兒子起個小名,總不好對著個繈褓中的嬰兒也“裴儉”長“裴儉”短地叫吧。
猛然間憶起,當日嬰兒初生之時,自己曾有“保大不保小”之語,不禁脫口而出:“是兒乳名,可喚為‘保大’。”本身就是我家老大麽,叫“保大”挺合適,至於此名不惡……那顧愷之還叫“虎頭”呢,什麽賤名好養活,裴該本人肯定是不相信的。
真管自家兒子叫“溪狗”、“獾郎”?裴該還沒這麽自虐。
不過乳名只是家裏人叫,滿月宴之時,自然不便宣之於口,公示眾人。裴該也不管裴服怎麽說,直接就宣布了,我這個兒子大名為“儉”,就叫裴儉,眾人倒是也無疑義。
因為所謂“百裏不同風”,小兒周歲才起大號,這不是儒家禮法,不是朝廷法度,誰知道你們聞喜裴家是啥習慣呢?至於裴嶷等人雖然有些疑惑,但他們也不清楚主支是不是別有規矩——裴儉這名字不錯,就這麽叫好了。
這場盛宴,與會者甚眾,堂上堂下,列坐了好幾百人——其實後堂還有,多為親戚內眷,由荀灌娘負責招待。小保大由乳娘抱出來,在眾賓朋面前亮了亮相,隨即就又抱回後院去了,終究還是繈褓中的嬰兒,是否敢於面對這麽大場面,會不會嚇哭乃至受驚,真是誰都難以保證的事兒。
不過看起來保大的膽子還是不小的,乳娘原本趁著他熟睡的機會往外抱,可是才到前堂,或許人聲嘈雜之故,嬰兒瞬間就醒了,瞪倆大眼,好奇地環顧四周。眾賓趁機連聲稱讚,說此兒無畏人之意,無怯生之情,將來必成大器。
裴該心說“三歲看大,七歲看老”,就這才剛滿月的嬰兒,又能瞧得出什麽來了?不過他也知道,眾賓的稱頌,與其說是恭維,不如說是美好的願望。當下先讓乳母把兒子抱回去,然後舉起酒盞來,敬謝眾人,並且說:
“是兒佳運,不生於喪亂之際,朝不保夕,亦不生於太平之時,紈絝無憂,專撿此胡熾漸息、中國將興之歲,降臨此世。還望諸君與我戮力同心,重定天下,使是兒幼知生而不易,長成後卻能安享太平。”
眾賓都舉起酒杯來,紛紛表態,說咱們一定會善輔明公,將來也善佐公子的。
裴該又道:“今兒滿月,其後尚有百日之禮、周歲之禮,亦當請諸君前來共宴。且我欲其周歲時行‘抓周’之事,以觀其志。”
“抓周”的習俗綿延近兩千年,源頭就是這個時代,但並非中原之風,而是江南之俗。北齊顏之推在《顏氏家訓》中記載道:“江南風俗,兒生一期,為制新衣,盥浴裝飾,男則用弓、矢、紙、筆,女則用刀、尺、針、縷,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,置之兒前,觀其發意所取,以驗貪廉愚智,名之為試兒。”
裴該當然不相信擺幾件東西就真能試出周歲小兒的志向來,不過是覺得這種風俗很有趣,所以打算耍上一回,小小怡情罷了。座中倒有一半人不明白何謂“抓周”,剩下一半兒聽說過的,都當是裴公當年居於建康之時,沾染上的南俗——此事無傷大雅,想搞就搞好啦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這年月的文章、書籍,原本傳抄速度很慢,不過裴該已經用上了雕版印刷術,版式一成,無論《姓氏志》還是《百家姓》,旬月間便得千套,還通過各種渠道向外散發——比方說由行商承銷,並且不收成本。故此短短數月間,兩部書便即傳遍天下。
王敦時在南昌,覽書大怒,對心腹錢鳳說:“全是妄語,今我為國家重將,自當入前十,豈可排名如此之低?!”
但是隨即就喟嘆一聲,說:“是為茂弘(王導)所誤也。”
自裴、祖北伐以來,直到劉隗入長安為止,建康政權在後方屢屢掣肘,主持其事的雖然是庾亮,但王導作為執政者竟然不加攔阻,則分明是默許啊,裴該、祖逖又怎可能不生出芥蒂來?這回裴該編纂《姓氏志》、《百家姓》,把不少關東已然衰微的家族排名拖後,本在情理之中——王敦也不反對——但瑯琊王家不應該大幅度降級吧。
王敦如今的官爵是鎮東大將軍、開府儀同三司、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、江州刺史,封漢安侯;即便王導算是司馬睿的幕賓,身上也掛著振威將軍(四品)的頭銜呢,光憑他們兩個的權威,就不可能給瑯琊王氏降那麽低啊!
所以裴該往書裏塞了不少私貨,是個人就瞧得出來,而最大的私貨麽,自然就是故意貶低瑯琊王氏了。
錢鳳勸王敦暫且息怒,然後說:“裴公此舉,非獨低王氏也,實欲弱江南之政,則刁、劉不除,終為大患!”
自從劉隗跑了一趟長安,跟裴該談判成功,得意洋洋返回江東以來,刁協、劉隗二人便深得司馬睿的寵信,王導反而因為庾亮之敗,有受牽累靠邊兒站的意思。但若僅僅如此還則罷了,終究誰都動不了王敦,瑯琊王氏二頭並重,王導小受挫折,王敦說不定還樂見其成……
關鍵刁協、劉隗的種種舉措,使得僑客大批北歸,留下來的也多受壓制——尤以瑯琊王氏為甚——這就導致江東土著蠢蠢欲動。吳士本想趁這個機會,硬擠進司馬睿幕府裏去分一杯羹的,偏偏刁、劉本身就是僑客,弱化僑姓各家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司馬睿在江東的獨裁權力,同時也不使朝廷產生疑忌,他們可沒有要分權給土著的意思。
於是以吳興沈氏為首,土著們自己不敢妄動,卻到處煽風點火,策動小規模叛亂,導致王敦、周訪、甘卓等將率兵四處征剿,應接不暇。
因此錢鳳就說了:“吳士顧、陸、賀、薛等並得顯揚,南貉見此,驕焰更熾,此分明朝廷欲弱我江東,使不為中原之患也。若不能重貴僑姓,則此禍終不得解,而若欲有所更張,必去刁、劉!”
王敦緩緩頷首,說:“世儀此言是也,我當致書茂弘,使其振作。他在內用事,我於外呼應,始可變建康之政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這兩部書通過各種途徑,最終也送到了劉粲的案頭。劉粲愛不釋手,日夕誦讀,還說:“董文博果當世大儒,考訂詳盡、脈絡清晰,且文辭雅馴……”隨即笑謂左右:“唯其排名,必為裴文約私意,不可信也。”
他伸手拍拍書本,得意洋洋,左右環顧,那意思:裴該做這書是何用意啊?你們還瞧不出來他的私心嗎?我此前猜測的沒錯吧,不必要自抉雙目了吧?
劉粲這一得意,就開始胡言亂語,說咱們也應該編同樣的一本書,梳理境內各家,定個名次出來。當然啦,我新興劉氏是國姓,當列第一;單氏是國戚,應為第二;至於呼延、賀蘭、蔔、喬等國族(或屠各或匈奴),一概都進前十!
頒令下去,卻無人肯應命動筆。關鍵是胡漢根基本弱,境內顯族不多,即便如劉粲所言,把胡姓也塞進去,估計都很難挑出五十家來。晉人作書,有百姓,近兩百家,而咱們這兒才出本兒四五十家的,這是東施效顰啊,必受世人恥笑。
除非把等而下之的寒門也一並算進去……那同樣不落好,更會讓人笑掉大牙吧。
既然如此,誰還肯擔這主筆的罵名呢?
劉粲見其事難成,時間一長,念頭倒也淡了,最終不了了之。
兩部書同時也送到了石勒的案頭——此時他已然返回襄國坐鎮,而遣石虎、孔萇、蘷安等將鎮定並州——石世龍當然是不識字的,便命參軍樊坦誦讀,自己聽得是搖頭擺腦,樂在其中。
完了就對張賓和程遐說:“裴文約終不能純以當世名爵而論高下,且所及僅僅晉地。若要我來編纂,哪有司馬家什麽事,當以裴姓為第一、劉姓第二,我做第三。”
隨即伸手一指:“張姓第四,程姓第五……”頓了一頓,又道:“或祖姓四、五也可。”
程遐心中不懌——我怎麽還排張賓後頭?順勢恭維道:“明公既有此意,遐可為公作書。”
石勒“哈哈”大笑道:“隨口說說,子遠不必當真。”笑完了轉向張賓,問道:“作書乃書生之事,而裴文約非純書生也,我料他此舉必有深意。右侯可能明悉其心啊?”
張賓點點頭,拱手道:“明公洞見萬裏。我意裴文約作此二書,其真實用意乃是……”就此條分縷析,逐款分析給石勒聽,程遐在旁邊兒插不上嘴,更感恚怒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